知ing

普通动物学(第4版)

刘凌云,郑光美 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清欢渡 上传

查看本书

第十七章 两栖纲

1.结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答:从水生转变到陆生的古两栖动物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新矛盾: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古两栖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都必须随同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行动物体形的相应改造,以及新器官的产生和原有器官的机能转变,否则将导致它们登陆失败而遭受绝灭的命运。在水陆生活转变的许多矛盾中,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呼吸器官和陆上运动器官的问题。鱼类在水中生活,由于水能产生浮力,重力对动物的影响较小,借尾、偶鳍和躯体的摆动即可完成运动。两栖动物的成体则不然,它们在空气密度较小的陆地上运动时,不但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而且还必须能推动动物体沿着地面移动。正是在这种机能要求的前题下,古两栖动物由酷似古总鳍鱼类的偶鳍发展和形成了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2.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3.简要总结两栖纲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答: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蚓螈型的种类外观很像蚯蚓,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以屈曲身体的方式蜿蜒前进,营隐蔽的穴居生活,代表动物有蚓螈和鱼螈等。鲵螈型的种类四肢短小,尾甚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营水生生活,匍匐爬行时,四肢:身体及尾的动作基本上与鱼的游泳姿势相同,代表动物有各种蝾螈和鲵类。蛙蟾型的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是适于陆栖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也是两栖动物中发展最繁盛和种类最多的类群,代表动物为各种蛙类和蟾蜍。 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头形扁平而略尖,游泳时可减少阻力,便于破水前进。口裂宽阔,颌缘是否有齿视种类不同而异;吻端两侧有外鼻孔一对,具鼻瓣,可随意开闭控制气体吸人和呼出,外鼻孔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前部。大多数陆栖种类的眼大而突出,具活动性眼睑,下眼睑连有半透明的瞬膜(有些鲨鱼已有瞬膜),当蛙、蟾等潜水时,瞬膜会自动上移遮蔽和保护眼球。蛙蟾类的眼后常有一圆形的鼓膜,覆盖在中耳或称鼓室外壁,内接耳柱骨,能传导声波至内耳产生听觉;中耳还以耳咽管与咽腔连通。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内声囊或外声囊。

4.简述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目和科的特征。

答:

(一)蚓螈目

身体细长,形似蚯蚓,四肢及带骨均退化,无尾或尾极短,是营钻土穴居生活的类型。全身裸露,体表有皮肤褶皱形成的数百条覆瓦状环褶,环褶内有次级环褶及围绕体轴呈环状排列的骨质圆鳞(水生种类无鳞)。头骨上的膜性硬骨数目多;无荐椎;椎体为双凹型;具长肋骨,但无胸骨;左、右心房间的隔膜发育不完全,动脉圆锥内无纵瓣。眼小,大多隐于透明的皮下成眼点状;耳无鼓膜;听神经退化;鼻眼间近颌缘的凹槽内有一能伸缩自如的触突。雄性的泄殖腔能翻出体外,用作交配。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雌体常抱卵孵化,以皮肤表面的粘液保护卵免致干燥。本目共5科、34属。我国仅产—种版纳鱼螈,属鱼螈科。

(二)蝾螈目

形似蜥蝎,四肢细弱,少数种类仅有前肢(鳗螈),终生有发达的尾,尾褶较厚实。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薄并定期蜕皮。眼小或隐于皮下(洞螈),水栖种类常缺乏活动性眼睑(大鲵、北美洲的虎螈和泥螈等);无鼓室和鼓膜;少数种类有一对耳旁腺;舌圆或椭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不能外翻摄食;两颌周缘有细齿;有犁骨齿。构成头骨的骨块少,颅侧因无颧骨和方轭骨而边缘不完整。椎体在低等种类(小鲵科、隐鳃鲵科)为双凹型,高等种类则为后凹型;肋骨、胸骨和带骨大多为软骨质;有分离的桡骨、尺骨及尾椎骨。雄性无交配器,体外或体内受精。绝大多数为卵生,少数卵胎生。幼体水栖,有3对羽状外鳃,尾褶较发达;2~3龄时进行变态,但变态不明显,通常以外鳃消失、鳃裂封闭和颈褶形成作为变态结束的标志。

①隐鳃鲵科 是现存两栖纲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类群。口大眼小,无眼睑。背部光滑,散有小疣粒,沿体侧有宽厚的纵行肤褶。犁骨齿呈长弧形排列,靠近颌缘并与上颌齿平行。幼体有鳃,成体时消失无迹。椎体双凹型。体大,呈扁筒形,头部扁宽,眼小,无活动性眼睑。体侧有12~15条肋沟,并有一明显的纵行肤褶,四肢粗壮短小,指、趾间无蹼;背、腹面有许多成对的小疣粒。尾侧扁,有发达的尾褶。

②小鲵科 体较小,全长不超过300mm。有活动性眼睑。犁骨齿成“U”形或排列成左、右两短列。椎体双凹型。皮肤光滑无疣粒,多数种类具颈褶;躯干呈圆柱状,体侧有明显的肋沟。体外受精,雌鲵产成对的筒状卵胶囊,卵胶囊呈弧形、环形或螺纹形,一端游离,另一端附着在物体上。

③蝾螈科 全长小于200mm。皮肤光滑或有疣瘰,肋沟不显,指4趾5。椎体后凹型。有活动性眼睑。犁骨齿呈“∧”形。体内受精,卵单生或连成单行;大多水中产卵,少数在水源附近的湿土上产卵,成体以水栖为主,也有陆栖种类(疣螈)。

(三)蛙形目

体形短宽,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内含丰富的粘液腺,有些种类在不同部位集中形成毒腺、腺褶、疣粒等。有活动性眼睑和瞬膜;多数种类具鼓膜。头骨藉方轭骨与上颌骨连接而边缘完整,额骨与顶骨愈合成额顶骨。椎体有前凹型、后凹型、变凹型,或参差型等不同类型;荐椎后的椎骨合成尾杆骨;一般不具肋骨,胸骨发达。肩带弧胸型或固胸型。桡骨和尺骨、胫骨和腓骨分别愈合成桡尺骨及胫腓骨。变态明显,成体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①盘舌蟾科 舌呈圆盘形,舌端无缺刻,舌的四周与口腔粘膜相连,伸出口外;仅上颌有齿;雄蟾无声囊。椎体后凹型;第二至第四椎骨具肋骨。肩带弧胸型。

②锄足蝙科 瞳孔大多纵立;舌卵圆形,舌端游离而缺刻浅;上颌有齿,通常无下颁齿和犁骨齿。胸侧有胸腺;胁部及股后缘各有一浅色疣粒。趾间无蹼或蹼不发达。肩带弧胸型。椎体变凹型。成体除繁殖产卵期外,很少进入水中。

③蟾蜍科 体形短粗,背面皮肤上具有稀疏而大小不等的瘰粒。头部有骨质棱嵴;耳旁腺大,其分泌物的于制品即著名中药蟾酥;鼓膜大多明显;瞳孔水平形;舌端游离,无缺刻;无颌齿和犁骨齿。后肢较短。椎体前凹型,无肋骨;肩带弧胸型。陆生性强,昼伏夜出,产卵于长条形的胶质卵带内。

④雨蛙科 小型蛙类。体细瘦,皮肤光滑,无疣粒或肤褶。有上颌齿和犁骨齿。肩带弧胸型。最末2节指骨和趾骨之间各有一间介软骨,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盘,并有马蹄形横沟,适于吸附在挺水植物、农作物和乔灌木的叶上。

⑤蛙科 上颌有齿,一般有犁骨齿。鼓膜明显或隐于皮下(湍蛙类、浮蛙类、高山蛙类、倭蛙类),舌端大多具缺刻。椎体参差型,肩带固胸型。

⑥树蛙科 外形及生活习性与雨蛙相似。末端两指、趾节之间有间介软旨,指、趾端明显膨大成吸盘,并有马蹄形横沟。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树栖,产卵于卵泡内,蝌蚪生活在静水水域内。

⑦姬蛙科 中小型陆栖蛙类。头狭而短,口小,大多数种类无上颌齿和犁骨齿;舌端不分叉。指、趾间无蹼。肩带固胸型。椎体前凹型。蝌蚪的口位于吻端,常缺乏角质颌和唇齿。

5.为什么要保护青蛙?影响青蛙存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因为青蛙生活于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常以严重危害作物的蝗虫、蚱蜢、粘虫、稻螟、松毛虫、甲虫、蝽象等为捕食对象,所以要保护青蛙。 影响青蛙存活的因素:水体污染和水质恶化是导致青蛙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农药的毒性对它们及蝌蚪所造成的恶果是严重的;低浓度农药能刺激蝌蚪的肌肉运动,使之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高剂量农药则可引起动物迅速死亡。化肥残留物(特别是磷和氮)能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影响卵和蝌蚪的存活。此外,维持两栖纲动物产卵场的水源具有一定深度,也是保证其顺利繁殖的必要条件。

 


第十八章 爬行纲

1.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主要特征:爬行动物产的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适于水中发育的内胶膜和外胶膜,包裹在卵外的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羽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 意义:爬行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2. 简述现存爬行类4个目及主要科的特征。

答:

(一)喙头蜥目 本目是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现在只存楔齿蜥1种,楔齿蜥体形似蜥,成体头部前端呈鸟喙状,口内无齿,故又名喙头蜥。体长50cm~70cm,体被小形粒鳞,头、颈和背脊中央具一纵列锯齿状鬣鳞。周身黑绿色,体侧缀有白色斑点。其原始特征有:双凹型椎骨,椎体间仍留有脊索的残余;腹部的肌肉中有腹膜肋;雄性无交配器;头骨为双颞孔型,有两个完整的颞孔和上、下颞弓;方骨不能活动;端生齿;顶眼十分发达,并有晶体、角膜、视网膜等正常眼的结构。

(二)龟鳖目 龟鳖目是爬行动物中的特化类群。身体宽短,躯干部被包含在坚固的骨质硬壳内,头、颈、四肢和尾外露,但大多数种类可缩人壳中。硬壳由背甲和腹甲组成,外覆角质板或软皮。胸腰部的椎骨连同肋骨一起与背甲互相愈合;肩带位于肋骨的腹面,这是脊椎动物中绝无仅有的现象;无胸骨,也不形成完整的胸廓,上胸骨和锁骨分别参与了腹甲的组成。颅骨上没有颞孔;方骨与颅骨固结,不能活动;颌和口内无齿,代之以颌缘的角质鞘;舌无伸缩性;有瞬膜和活动性眼睑。泄殖孔纵裂或圆形。雄性具单个交配器。卵壳钙质或革质(海龟),每年产卵2—3次,一次的产卵数为几十个至200枚以上。龟鳖的寿命较长,一般可活数十年。

①平胸龟科 头大颌强,上喙钩曲呈鹰嘴状,俗称大头龟或鹰嘴龟;尾长,约与腹甲长相等;头、肢及尾不能缩入龟壳内;龟壳扁平,背、腹甲以韧带连接。生活于山区溪流中,夜间活动,能凭藉钩喙、利爪和长尾的帮助,越过障碍物或攀援上树。

②龟科 头顶或至少头背前部被鳞,颅骨颞区有凹陷。龟壳坚硬,绝大多数种类的背甲和腹甲在甲桥处以骨缝接合,但闭壳龟和摄龟则借韧带相连;龟壳的骨板外覆以表皮性角盾。头、颈、四肢及尾均可缩入壳内。附肢粗壮,爪钝而强,指、趾间有蹼或无蹼。

③海龟科 背甲扁平,略呈心脏形;肋骨长,末端游离与缘板相连;腹甲各板均小。背、腹甲之间藉韧带相连。头、颈和四肢不能缩人壳内。四肢桨状,指、趾骨扁平而长,有1~2爪。

④棱皮龟科 背甲最大长度可超过2m,重800kg,是现存的最大龟类。背甲由几百枚多边形的小骨板镶嵌而成,外覆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背甲上有7条纵棱,全部纵棱在体后汇合成一个尖形的末端。四肢桨状,无爪。 ⑤鳖科 中、小型淡水龟类。背、腹甲骨质,无缘板和角质盾片,覆有柔软的革质皮肤;背甲边缘为厚实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吻端尖出成可动的吻突,鼻孔开口于此。四肢不能缩入壳内,指、趾间的蹼大,内侧3指、趾有爪。

(三)蜥蜴目 多数种类四肢发达,指、趾5枚,末端有爪,适于爬行和挖掘;少数种类四肢退化或缺失。有肩带及胸骨。眼睑可动。舌扁平形,能伸缩,但无舌鞘。左、右下颌骨以骨缝连接,两颌附生端生齿或侧生齿。鼓膜、鼓室及耳咽管一般均存在。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或穴居种类。繁殖季节,雄蜥常以袭击方式追逐异性,强行交配。

①壁虎科 皮肤柔软,体被粒鳞。眼大,瞳孔常垂直,无活动性眼睑。有攀援能力的种类,指、趾末端具膨大的吸盘状(指)趾垫,垫的表面有1~2列横形排列的趾下瓣,其上附生着繁多的垂直形细丝,用以扩大与攀援物的接触面。细丝顶端有分泌物,可增加与攀援体的附着力,有利于在平滑的岩石和墙壁上爬行。椎体双凹型。尾有自残现象,再生力强。生活环境多样,夜间活动,能发出叫声。

②鬣蜥科 中小型蜥蜴。头背无对称大鳞,体鳞覆瓦状排列,常带棱或有鬣鳞。端生齿,有异形分化趋势。椎体前凹型。尾长,无自残能力。卵生或卵胎生。

③石龙子科 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片。全身被覆瓦状圆鳞,角质鳞下具有真皮性骨板。侧生齿,尖出或钩状。尾粗圆,有自残能力。卵生或卵胎生。

④蜥蜴科 头顶有对称的大鳞片,腹鳞方形或矩形,纵横排列成行。四肢发达,有股窝或鼠蹊窝。尾长易断,也易再生。生活于林区草丛、草原、荒漠和平原地带。卵生或卵胎生。

⑤蛇蜥科 体呈蛇形,有后肢骨的残余。全身被覆瓦状圆鳞,鳞下有真皮性骨板。眼小,有活动眼睑。体侧有凹人的纵沟。尾长易断,能再生。侧生齿,形状不一。

⑥鳄蜥科 体形似鳄,躯干粗壮,四肢发达,指、趾末端具弯曲的利爪。尾长而侧扁。头顶鳞片形状不一,大致对称。背部的粒鳞间杂有大形棱鳞,并形成纵列往后延伸至尾部呈2行棱嵴。鼓膜不显。舌短,前端分叉。侧生齿。卵胎生。

⑦巨蜥科 体型巨大,是蜥蜴目个体最大的类群。身体及四肢均甚粗壮,尾长而侧扁。头顶无对称的大鳞片,背面被粒状棱鳞,腹鳞方形,鳞下有真皮性骨板。舌细长,分叉,可缩入舌基的鞘内。侧生齿。尾无自残能力。

⑧避役科 形似蜥蜴,但因适于树栖生活而各种器官的构造极端特化。身体侧扁,被覆粒鳞,背部有脊棱。四肢长,前、后脚的5枚指、趾分成互相对生的两组:内侧3指愈合成一组,外侧两指愈合成另一组;第一、二趾形成一组,其他3趾形成一组,适于抓握树枝。尾长,善于缠绕。眼大而凸出,左、右两眼都能独立地往各个方向转动,搜索捕食目标,视野广阔。舌长,末端膨大,富有粘液。真皮层有色素细胞、鸟嘌呤结晶和折光性极强的微粒,在神经支配下,能快速改变体色适应周围环境。卵生或卵胎生。

⑨毒蜥科 唯一有毒的蜥蜴,牙齿弯曲而墓部膨大,下颌齿的前、后两面均有深沟,下唇腺特化成毒腺。体形肥胖,尾短而粗,背面有珠状小瘤,皮下有扁平的骨鳞。体色醒目可怖,背部灰白色或黑色,饰有斑驳错落的粉红色、黑色及黄色的斑点,尾具宽阔的深色环纹。

(四)蛇目 体细长,分头、躯干和尾三部,颈部不显。四肢消失,带骨及胸骨退化,但蟒科、盲蛇科、瘦盲蛇科和筒蛇科的种类还有骨盆及残余后肢。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缺乏鼓膜,鼓室萎缩,耳咽管也消失;内耳的卵圆窗和方骨之间由耳柱骨相接。颅骨由于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无双颞孔的痕迹。椎体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余椎骨上都附有可动的肋骨,是蛇类向前爬动的主要支持器官。成对的内脏器官因受体形的影响,使其左右对称的位置变换成前后交错的位置,或只保留一侧器官,另一侧则萎缩、退化。无膀胱。雄性有一对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交配前有求偶的婚舞行为。

①盲蛇科 周身覆有形状相同的圆鳞,光滑无棱。眼甚退化,隐于鳞片之下,故称盲蛇。因方骨不能活动和下颌骨左右两半在前端愈合,所以无法扩大张口角度。上颌有少量牙齿,下颌无齿。有腰带骨的残迹,卵生或卵胎生。

②蟒蛇科 背鳞小而光滑,腹鳞大而宽阔。腰带骨退化,但仍留有股骨残余。泄殖孔两侧有一对角质爪状物,有成对的肺。卵生或卵胎生(沙蟒)。有的卵生种类具有孵卵行为,母蟒借肌肉节律性收缩能升高体温,有助于卵的孵化。

③游蛇科 头顶有对称大鳞片,腹鳞宽大。两颌都有牙齿,少数种类的上颌骨后端有2~4枚较大的沟牙。卵生或卵胎生。

④眼镜蛇科 外形上与一般无毒蛇不易区别,上颌骨的前部有一对较大的前沟牙,其后尚有几枚预备毒牙。

⑤海蛇科 本科全是终生生活于海洋中的前沟牙类毒蛇。体后部及尾侧扁;鼻孔位于吻背,有启闭自如的鼻瓣;腹鳞窄或消失;卵胎生;以鱼类为食。

⑥蝰科 上颌骨短而高,附生着长而弯曲的管牙及若干副牙。由于头骨的机械活动,闭口时上颌骨连同管牙卧于口腔顶部;张嘴时上颌骨和管牙都一起竖立起来。全是毒蛇,蛇毒为血循毒类,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及血液。

(五)鳄目 鳄目心脏有2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两颌有槽生齿;具横隔。颅骨双颞孔型。腹壁内有游离的腹膜肋。

3.总结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答: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表现为:

(一)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爬行动物为外温动物,主要依靠吸收太阳的辐射热来维持和提高体温。由于新陈代谢率低,对自然界内作为热量来源的营养物质消耗也少,它们所摄入的大部分能量都能通过同化作用而转变为自身的生物量,其净生产力可达到30%~90%,远远超过恒温动物。大多数爬行动物都是杂食或肉食类,蜥蜴和蛇类通过大量捕食昆虫及鼠类等摄入能量而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次级消费者的角色。许多爬行动物又是食肉兽和猛禽的食物及能量的来源之一,在生态系统能量的流转过程中,又处于次级生产力的地位。因此,爬行动物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为自然界提供能量贮存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食用 蛇肉味美,富有营养,含脂肪22.1%,蛋白质18%,并有多种氨基酸成分,所以是对身体有滋补和治病作用的食品。两广地区以眼镜蛇、金环蛇和灰鼠蛇为原料制作生产的三蛇菜、三蛇酒、三蛇胆都是名闻遐迩的著名酒食。鳖甲周缘的裙边,历来就是脍炙人口的佳肴,并为名贵的滋补食品。海龟肉、龟蛋、鳍脚、脊肌、腹甲骨片缝间的黄脂肪等是太平洋上许多岛屿居民的喜爱美食。

(三)工艺用 蛇皮的皮质轻薄,富有韧性,花纹美观,不但可以制作皮革、皮带、皮鞋、提包、钱袋等工艺品,也能用作胡琴、手鼓、三弦的琴膜及鼓皮等民族乐器。

(四)医药用 我国用于人药的蜥蜴至少有10多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产于广西的大壁虎, 药名为蛤蚧,据《本草纲目》记载有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咳、疗肺痈消渴、助阳道的功能。鳖甲和龟板、蛇肉、蛇胆、蛇蜕、蛇毒都可入药。蛇胆可加工成蛇胆川贝液、蛇胆陈皮末、蛇胆半夏液等中成药,治风湿关节痛、咳嗽多痰等病。蛇蜕的中药名叫龙衣,入药有杀虫祛风的功能,可治疗喉痹疔肿、疥癣和难产。我国对蛇毒研究已由蛇毒血清的试制,逐步深入到有关蛇毒的生化及其综合利用方面。目前已制成的眼镜蛇毒注射剂具有比吗啡更有效和更持久的镇痛作用,对于减轻晚期转移癌痛、三叉神经和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脊髓痨危象、带状疱疹等病人的剧痛,都有明显的效果。用蛇毒酶治疗癌症也收到了一定疗效。蝰蛇蛇毒有较强的凝血性,对于机体缺乏凝血的血友病患者,可用蛇毒治疗其出血性疾病的局部止血。我国学者从蝮蛇蛇毒中提取的抗栓酶,在临床已用于脑血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冠心病的治疗。(五)其他方面 蛇类对地壳内部的剧烈震动、地温升高及地面发生反复无常的倾斜运动等,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因而可能在地震前表现出反常的行为。随着仿生学的发展,科学家还根据毒蛇颊窝的构造及其独特的热测位器作用,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红外线测位仪上,并制成具有高度精确性和能追踪飞机、潜艇、车辆的响尾蛇导弹及火箭自导装置等。从海龟洄游路线的导航机制可启发改善航海仪器的研究。

4.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以及毒蛇防治原则。

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毒 蛇

无毒蛇

1.有毒腺和毒牙  
2.头大,大多呈三角形 
3.有颊窝 
4.吻尖往上翘起 
5.尾短尖细,不断颤动,或侧扁而宽 
6.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7.通体碧绿,体侧有白色或红、白色纵线,尾尖焦红色;背面棕褐色,正中有一行紫棕色的波状脊纹;背面有2-3行交错排列的深色圆斑;全身满布黑、白或黄、黑相间的宽阔环纹;颈背部有眼镜样的斑纹 
8.前半身能竖起,颈可膨胀变扁,常主动攻击人畜

无毒腺和毒牙 
头一般不呈三角形 
无颊窝 
吻端圆钝或尖而不翘 
尾往后逐渐变细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体色大多不呈鲜绿色,斑纹也与毒蛇明显不同 
蛇身不能竖立,颈部不扩大变扁,很少主动攻击人

防治原则:如果被毒蛇咬伤,在条件许可下应立即将蛇击毙,同时将蛇带往就医,这对根据毒蛇的种类来采取对症治疗是极为必要的。毒蛇咬伤的紧急局部处理原则是尽快排除毒液,延缓蛇毒的扩散,以减轻中毒症状。一般应立即在伤口上方2cm—l0cm处用布带扎紧,阻断淋巴和静脉血的回流,并每隔15~20分钟放松布带1~2分钟,以免血液循环受阻,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注射抗蛇毒血清后,可解除结扎。结扎后,应用清水、盐水或0.5%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此外,还可使用扩创排毒(被尖吻蝮或蝰蛇咬伤不宜采用此法)、拔火罐或口吸法等排除蛇毒。紧急处理后,要及时就近求医治疗。我国在蛇毒分析和蛇伤防治方面目前除运用单价及多价抗蛇毒血清和α—糜蛋白酶等特效药物治疗蛇伤外,还采用多种草药及研制成各种蛇药,极大地提高了毒蛇咬伤的治愈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