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①苔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苔藓动物为群体,营固着生活,外形似苔藓植物.故名。大多数生活在温带海域,少数淡水九群体的每个个体很小,不及1mm,外被一由外胚层分泌的角质或钙质的虫室。个体头部不明显,前端体壁外突,于口周围形成圆形或马蹄形物,其上生有触手,触手具纤毛,这是触手冠,称为总担,为摄食器官。.总担可伸缩出入虫室顶端的开口。总担中央为口,消化管呈“U”形,内壁上皮具纤毛。肛门开口于总担的外侧,故又称外肛动物。缺乏肾管和循环系统。苔藓动物为雌雄同体,能进行配子生殖。每个个体具有一个在体腔膜上形成的卵巢和发生在体腔膜形成的胃绪上的多个精巢,受精卵在体内或体外发育。海产种类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期。通常以出芽法行无性生殖。可产生休眠芽,外被几丁质壳,能抵御不良环境。神经系统不发达,皮下神经网状,神经节在背侧,位口和肛门之间,发出神经至触手等处。
②腕足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腕足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多数分布在浅海。体外具背腹两壳,很像软体动物,故以前将其归人拟软体动物门,但这两类动物差异极大。腕足类的背壳小,腹壳大,腹壳后端常具一肉质柄,以固着外物。肉质柄收缩,使动物快速潜人海底泥沙中。背腹二壳内面各具一片外套膜,其边缘有刚毛。壳由套膜分泌形成,二套膜之间为外套腔,动物的柔软身体的大部分位于其中。外套腔被隔膜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内有螺旋状的总担,一般左右各一,后部为内脏团。腕足类体腔发达,充满体腔液;循环系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与体腔相通,故循环为开管式,血液即体腔液。总担的基部为口,消化管呈“U”形,有的种类无肛门。由于总担上触手的纤毛摆动,造成水流,摄食粘着的藻类及有机颗粒,送人口中。总担除有摄食功能外,又是腕足类的呼吸器和幼体孵化袋。具1或2对后肾管,兼有生殖导管功能。腕足类雌雄异体,一般具有2对生殖腺。胚胎发育中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及次生体腔,这是后口动物的特征。个体发生中有似担轮幼虫具纤毛的幼虫期。神经系统不发达,食管周围有一神经环,由此发出神经至体各部。无特殊感觉器官,外套膜边缘触觉灵敏。遇外界刺激,闭壳肌收缩,关闭背腹壳。
③箒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箒虫体呈蠕虫状,长6mm至200mm,大多数不超过 100mm。管栖,管子由上皮分泌,成分为几丁质。箒虫全部生活在浅海海底泥沙中,上端外露。箒虫体前端具—马蹄形总担,由内外两行具纤毛的触手构成,围绕着口。口为横裂状,位两列触手之间;消化管“U”形,肛门在总担基部,口的—侧。次生体腔,被—稍斜行的隔膜分为两部,前部为体腔,后部为后腔,后腔又为背、腹、侧肠系膜隔成4个纵室。闭管式循环,无心脏,背、腹血管可以收缩。红血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具后肾管一对,“U”形,兼作生殖导管用。肾孔开口于门附近。多数种类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雌雄同体种类的卵巢位侧血管的背侧,精巢位腹侧。卵裂有各种形式,有的为螺旋式卵裂,个体发生中经一似担轮幼虫的辐轮幼虫。神经系统简单,口后有—上皮内神经环,由此发出神经至身体各部。
答:这三类动物都营固着生活,体柔软,具外壳;身体前端都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触手冠称为总担;消化管呈“U”形,肛门位体前方。由于这些共同的特征,过去常将它们隶属于拟软体动物门。这三类动物在系统演化上的类缘关系不清楚,形态结构差异较大,苔藓动物有虫室,除有性生殖外,尚进行无性生殖(出芽);腕足类具背腹2瓣壳;箒虫体呈蠕虫状,体腔有隔膜,闭管式循环系统。故将它们独立成门,较为妥当。
答:苔藓动物、腕足类及箒虫三类动物身体不分节,次生体腔;在胚胎发育中,胚孔形成口,这是原口动物的特征;腕足类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及体腔,这又是后口动物的特征。因此这三类动物可能介于具有次生体腔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
答: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大多数为五辐射对称,但这是次生形成的,是由两侧对称体形的幼体发展而来。棘皮动物的次生体腔发达,是由体腔囊发育形成。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上皮为单层细胞,真皮包括结缔组织、肌肉层及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真皮内面为体腔上皮。内骨骼有的极微小(海参类),有的形成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海星类、蛇尾类及海百合类),也有的骨骼完全愈合成一完整的壳(海胆类)。内骨骼常突出于体表,形成棘或刺。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是水管系和管足。这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进入循环。水管系包括:环管、辐管和侧管。侧管连于伸出体表的管足,管足有运动、呼吸及摄食功能。依管足的分布,棘皮动物的身体可以区分为10带区,有管足的带区称步带,无管足的带区称间步带,二者相间排列。棘皮动物一般运动迟缓,故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有各型的幼虫(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蛇尾幼虫、樽形幼虫、耳状幼虫、五触手幼虫等)。
答:毛颚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毛颚动物体形似箭,较小,体长多在40mm以下,半透明。海产,绝大多数营浮游生活可跳跃。毛颚动物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各部在体内有隔膜分开。头端圆,腹侧为一纵裂的口,左右两侧具几丁质的刚毛,可帮助摄食,有颚的功能。以小鱼或小的甲壳类为食。躯干部有1~2对侧鳍,尾部具一三角形的尾鳍。肛门位躯干部末端腹面。体腔为次生体腔,起源于体腔囊,被横隔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运输功能。无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复层上皮,这与其他无脊椎动物完全不同。毛颚类为雌雄同体,体后部两侧有卵巢一对,雌性生殖孔位体末端侧面;精巢一对,成熟精子由体壁破裂排出体外。多为异体受精,完全均等卵裂,经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于原肠胚前端形成口,故属后口动物。个体发育中尾部先分化,无幼虫期。咽背侧有一脑神经节,以围咽神经连于体前腹侧的肠下种经节,形成一神经环。自脑神经节两侧向后伸出一对纵神经,至体中部与腹神经节相连。感官有眼一对,位头部。
答: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均属于后口动物。它们与原口动物不同的是: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其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类缘关系较近,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答:棘皮动物中有些种类对人类有益,少数有害。海参类中有40多种可供食用,它们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是优良的滋补品。
我国的刺参、梅花参等为常见的食用参。海参又可入药,有益气补阴、生肌止血之功。海胆的卵可食用,据记载我国明朝已有了以海胆生殖腺制酱的应用。海胆卵为发育生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海胆壳入药,可软坚散结、化痰消肿。除此,壳亦可作肥料。海星及海燕等干制品可作肥料,并能入药,有清热解毒、平肝和胃、补肾滋阴的功能。
白海星中提取的粗皂苷对大白鼠的实验性胃溃疡有较强的愈合作用;海星卵为研究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好材料。蛇尾为一些冷水性底层鱼(鳕鱼)的天然饵料。海胆喜食海藻,故为藻类养殖之害;有些种类的棘有毒,可造成对人类的危害。毛颚动物约60多种,我国东海已记录21种,其中箭虫属有14种。肥胖箭虫为东海的优势种。
答:棘皮动物体呈辐射对称,但它们的幼虫为两侧对称,因此辐射对称是次生形成的。
一些已绝迹的化石种类中有的为两侧对称体形,如出现于寒武纪地层中的海林檎类化石和海蕾类化石。因此有人认为棘皮动物的祖先为两侧对称体形的对称幼虫,具有3对体腔囊,与现在生存的棘皮动物幼虫形态类似。
也有一些人主张五触手幼虫为棘皮动物的祖先。五触手幼虫也为两侧对称体形,具3对体腔囊和围绕口的5条中空触手;5条触手似总担,为体腔囊的延伸,是形成水管系统的基础。五触手幼虫由于进化为固着生活,其体形逐步转化为辐射对称。有一部分以后再营自由生活,但其体形仍保持着辐射对称。海百合纲为最古老的一类,出现于寒武纪,泥盆纪以后逐渐衰落。它们大多数营固着生活,其形态特征与海林檎纲和海蕾纲相似,且海百合类的幼虫与海林檎类近似,故海百合纲可能来源于海林檎纲。
海星纲与蛇尾纲体形一致,均为五辐射对称,这二类的演化关系较为接近。而海胆纲与蛇尾纲的幼虫均为长腕幼虫,在结构上相似,二者关系较近。但海胆纲心形目动物,体近心脏形,肛门位体后端,体形属两侧对称。故海胆纲是介于蛇尾纲和两侧对称体形的海参纲之间的一个类群。海参纲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口与肛门位体的前后两端,是棘皮动物中特殊的一类。其樽形幼虫与海百合纲的樽形幼虫很相似,故与海百合纲有着较近的类缘关系。海参只有一个生殖腺,这是较为原始的性状。故海参纲可能在演化过程中较早的分出的一支。
棘皮动物不同于大多无脊椎动物,而与脊索动物一样,同属后口动物。次生体腔由肠腔囊发育形成,中胚层产生内骨骼,这也是脊索动物的特征。海参纲的耳状幼体与半索动物肠鳃类的柱头虫幼虫在结构上非常相似,因此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与脊索动物最为相似的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