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腔内。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排泄器官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也有一些为雌雄同体。卵裂形式多为完全不均等卵裂,许多属螺旋型。少数为不完全卵裂。
答: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个大群类,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答:软体动物分为7纲:
(一)单板纲 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形而扁的贝壳,腹足强大,周缘肌肉发达,中央薄,故无吸附能力,仅适于在海底滑行。缩足肌8对,分节排列于足的周围。足四周为外套沟,两侧共有鳃5或6对。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口前有一对具纤毛的口盖,口后有扇状触手一对。心脏位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及2对心耳构成;肾6或7对;雌雄异体,生殖腺2对,有生殖导管,开口于肾,生殖细胞由肾排出体外。神经系统由围食道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侧神经和足神经组成。
(二)无板纲 体呈蠕虫状,细长或短粗,无贝壳。体表被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皮,头小,口在前端腹侧,躯体细长,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沟中有一小形具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体后有排泄腔,多数种类在腔内有一对鳃,腔后为肛门。无板类无触角、眼等感觉器官;肠为直管状,齿舌有或无;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血管系统退化;雌雄同体或异体,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期。
(三)多板纲 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常以足吸附于岩石或藻类上。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各板间可前后抽拉移动,因此动物脱离岩石后,可以曲卷起来。头部不发达,位腹侧前方,圆柱状,有一向下的短吻,吻中央为口。足魔大,吸附力强。口腔具齿舌,消化腺发达。次生体腔也发达。一心室,管状,二心耳。排泄为后肾管一对,肾口开于围心腔,肾孔开于外套沟中。雌雄异体,具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神经系统由环食道的神经环与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组成。
(四)腹足纲 腹足类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腹侧,足具足腺,为单细胞粘液腺。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有些种类为内壳或无壳。口腔内常具齿舌和颚片;消化腺有唾液腺,是一种粘液腺,无消化作用;肝脏发达,为重要消化腺,可分泌醣酶及蛋白酶。有的种类肝脏尚有排泄功能(肺螺类)。 鳃一般呈栉状,一个,但原始种类为 鳃;有些本鳃消失,生有次生鳃;陆生种类无鳃,以肺呼吸。心脏具一心室,一或二心耳;肾一个,原始类型为一对。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完全均等卵裂,属螺旋型,经有腔囊胚,以外包或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组成,感觉器官有触角、眼、嗅检器、味蕾、平衡囊等,寄生种类无明显神经系统,感官极度退化或消失。
(五)掘足纲 具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贝壳,如象牙状。外套膜呈管状,前后端有开口。头部不明显,前端具有不能伸缩的吻,吻基部两侧生有许多头丝,能伸缩,末端嘭大。头丝可伸出壳外,有触觉功能,也可摄食。掘足类为肉食性,吻内为口球,具颚片和齿舌。足在吻的基部之后,柱状,末端三叶状或盘状。足可伸得很长,能挖掘泥沙。肛门开口于足的基部腹侧。无鳃,以外套膜进行气体交换。循环器官心脏一室,无心耳,未分化出血管,仅有血窦。肾一对,囊状,位胃侧面。雌雄异体,生殖腺一个;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六)瓣鳃纲 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头部消失,足呈斧状,瓣状鳃,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也有不对称的(不等蛤及牡蛎等)。一些种类(贻贝、蚶、扇贝等)在足的腹中线稍后处有一孔,称为足丝孔,通人足丝囊内,其上皮细胞的分泌物遇水即变硬成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成足丝,用以固着外物。口为上下二唇间的横缝,唇多为三角形,具纤毛,可摄食。胃肠间有晶杆,细长棒状。胃中有胃楣,有保护胃的作用。鳃为椐状;有的为丝状或瓣状;有的鳃瓣互相愈合,且退化成一有孔的隔膜,已无呼吸作用。心脏为一心室二心耳构成,开管式循环;排泄器官为一对肾;神经节有脑、足、脏3对,感官不发达。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牡蛎),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淡水蚌有特有的钩介幼虫。
(七)头足纲 头足类全海产,肉食性。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于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原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足着生于头部,特化成腕和漏斗。漏斗位于头腹面、头与躯干之间。羽状鳃一对或2对,心耳和肾的数目与鳃—致。具软骨。口腔有颚片和齿舌。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闭管式循环系统。直接发生。
多板类 | 腹足类 | 瓣鳃类 | 头足类 | |
不同点 | 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头部不发达,圆柱状,足魔大,吸附力强。 | 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腹侧,足具有足腺,为单细胞黏液腺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 | 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头部消失,足呈斧状,瓣状鳃。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 | 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原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足着生于头部。 |
相同点 | 具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三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
答:腹足纲分3亚纲
①鳃亚纲 (扭神经亚纲) 具外壳;头部具一对触角;鳃位心室前方;侧脏神经连索左右交叉成“8”字形。原始腹足目:鳃榍状,一对;一般一心室二心耳;二肾;齿舌的角质齿一般极多。鲍贝壳大而低,螺旋部退化;壳口极大;无厣;足肥大。为海味中的珍品,我国已进行人工养殖。壳可入药,称石决明。笠贝壳低圆锥形,如笠状,无螺旋部,无厣。蝾螺壳螺旋形,厣石灰质,厚。马蹄螺壳圆锥形,珍珠质层厚,为制扭扣的优质原料。娼螺壳圆锥形,较低而宽,壳质坚实,华北沿海潮间带沙滩习见种类。中腹足目:栉状鳃一个;一心耳;一肾;通常无吻无水管种类多,有寄生种类。圆田螺。滨螺壳小,近球形,分布于海滨退潮后可暴露在空气中生活。钉螺形似螺钉,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淡水产,中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黑螺壳长锥形,缝合线浅,卫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淡水生活。玉螺壳近球形,体螺层膨大,牡蛎养殖之敌害。内寄螺无壳,体退化呈筒状,寄生在棘皮动物体上。宝贝壳的螺旋部退化,极小,埋于体螺层内。色鲜艳,富光泽,我国南海估计约有50种。冠螺大型螺。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整个贝壳呈冠状,壳质重厚。我国海南、台湾有分布,为螺类中最大种类。水字螺外唇极度扩张,生出6条匀称的长棘状突起,如“水”字状。海南、西沙群岛有之。新腹足目:栉鳃一个;一心耳;一肾;吻发达,有水管;齿舌狭长,小齿每排3个。全海产。红螺壳陀螺形,大而厚;外唇内面呈红色,危害牡蛎养殖。荔枝螺壳塔状,厚而坚,也为牡蛎养殖的敌害。骨螺壳的各螺层上常具各种形状的突起,为贝类养殖之害。延管螺壳小,能分泌石灰质长管,栖于珊瑚礁间,我国海南有分布。织纹螺壳塔状,螺肋明显,生长线细。芋螺壳似纺锤形,广东、海南有产。有的种类如织锦芋螺有毒腺,人被伤,严重时有生命危险。
②后鳃亚纲贝壳不发达,有的为内壳(被鳃类),有的壳退化(无腔类),有的无壳(裸鳃类);触角一对、2对或无触角;鳃位心室后方;侧脏神经连索不左右交叉成“8”字形。主要的目有:被鳃目:一鳃,多少为侧足或外套膜遮盖;一嗅检器;具外壳或内壳,无厣。壳蛞蝓体呈蛞蝓状,壳薄,具2螺层,被外套膜遮盖,完全包在内。海兔体肥满,形似兔,贝壳退化,小;2对触角。拟海牛触角一对,壳圆形,包在外套膜内,侧足发达。裸鳃目:无壳;无鳃;具2次性鳃。蓑诲牛蛞蝓状,体背侧有成列的锥状突起。
③肺螺亚纲 无鳃,以肺囊呼吸;多栖于陆地或淡水中;触角1~2对;贝壳无厣;直接发育。基眼目:具外壳;一对触角;眼位触角基部。菊花螺贝壳锥形,有细的放射肋,生活于沿海潮间带。椎实螺壳薄,半透明,体螺层膨胀,无厣。萝卜螺壳质薄,体螺层极膨胀,外形似耳状。此2种均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圆扁螺贝壳小,作水平旋转,扁平呈盘状,为姜片虫的中间宿主。柄眼目贝壳发达或退化或无壳;2对触角;眼位后触角的顶端华蜗牛小型,壳呈低圆锥形。条华蜗牛壳黄褐色,体螺层有一条黄褐色带,全国分布。巴蜗牛贝壳扁球形,脐孔圆形,深,生活在潮湿山林间。蛞蝓体呈长叶状,具退化的内壳。世界性分布。石磺外形似海牛,无壳;肺囊退化,体背侧具枝状鳃,沿海有分布。
答: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3目。
① 列齿目 绞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闭壳肌2个,均发达。楣鳃或丝鳃。
② 异柱目 前闭壳肌很小或消失,后闭壳肌发达;绞合齿一般退化或成小结节状,或无绞合齿。鳃丝间以纤毛盘或结缔组织相连接。
③ 真瓣鳃目 铰合齿少或无;前后闭壳肌均发达,大小相等;鳃丝和鲴瓣间以血管相连接;出水孔和入水孔常形成水管。
答:软体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大多数种类与人类关系密切,有的可食用、入药或为家禽家畜的饲料等;不少有害的种类与吸虫病的传播有关。食用的软体动物含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有的含大量糖原,且营养成分易溶于水,易消化吸收。淡水种类的田螺、蚬等,海产的鲍、泥螺、蚶、扇贝、牡蛎、乌贼、柔鱼等,均为习用食品,味鲜美,富营养。可入药的如鲍的壳(石决明)、乌贼内壳(海螵蛸)、海兔的卵群(海粉)等。利用帆蚌、珍珠贝等育珠,珍珠为高贵装饰品,又为工业原料,亦可药用。不少贝类的壳可制纽扣、螺钿等。许多螺类和双壳类为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淡水螺、蚌等可作家禽家畜的饲料,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因此许多种类已进行人工养殖。有些双壳类如船蛆、海笱,钻木凿石而栖,危害海港建筑;附着生活的种类,可堵塞工业输水管道,造成严重损失;有些螺类如蜗牛、蛞蝓、玉螺等危害农作物或破坏贝类养殖;有的是海藻养殖的敌害,如锈凹螺。不少淡水螺为吸虫的中间宿主,危害极大,如钉螺、沼螺等。
答: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答: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在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
答:游泳亚目与爬行亚目。前一亚目系指各种虾类,擅于游泳。腹肢为游泳足,划水有力。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除日本沼虾外,又如罗氏沼虾,成体栖憩淡水,而幼体却在半咸水中生活。这种虾有洄游习性;朝鲜半岛南端济州岛西南水深70m以上的广大黄海海区是它们的越冬场所,在越冬期间,对虾分散栖居,到3月底春暖时节,水温上升,就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从黄海南部向北游动,沿山东半岛经廓岛列岛进入渤海湾与辽东湾,随即分散,在各大河口附近的浅海中产卵。雌虾不抱卵,排出的受精卵散落水底,夏初孵化,发育和生长都十分迅速,到秋末幼虾大小已接近亲虾。初冬天气转寒,水温开始下降,由越冬场所游迁来的老个体多已被捕,少数也自然死亡,新个体则逐渐自沿岸浅海向较深处密集,形成大群,从11月中、下旬开始,再循春季洄游的路线反向南迁,约在次年1月,到达越冬场所。再经2个多月的时间,天气转暖,又集群北游。虾群往返洄游1 000余km。短尾类也就是真正的蟹类,为爬行亚目中主要的类群。如三疣梭子蟹,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南北沿岸浅海均产。擅游泳,能迅速游近鱼、虾、乌贼等,用螯足捕捉,然后沉到海底吞食。中华绒螯蟹,通称河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像中国对虾那样,也有洄游习性。中国对虾在不同的海区之间洄游,而中华绒螯蟹却在淡水水域与海洋之间洄游。这种蟹平时分散生活在江河湖泊中,到秋冬之交,成熟个体便爬人较大而通海的江河中,顺水下迁至河口浅海,交配产卵;受精卵粘附在腹肢上。抱卵雌蟹旋即钻进海底泥砂内,不吃不动,到第二年春季,才孵出浴状幼体。浴状幼体在海中营浮游生活,前后蜕皮5次,发育成为大眼幼体,也就是蟹苗。这时已到初夏,蟹苗由于有强烈的溯水性,对淡水水流特别敏感,涨潮时就随着潮水溯河而上,进入淡水江河湖荡中发育成为幼蟹,并继续生长。到了冬季,幼蟹逐渐聚集到大的江河深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季,成群溯河而上,不久蟹群虽然解散,但分散的个体仍然向上爬行,直到五六月间才定居下来。在淡水中定居育肥几个月后,转眼秋季来临,最后再蜕皮一次,变为成熟个体,又像亲代一样开始下迁。
答:以蜘蛛为例加以说明:蜘蛛的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前肠包括口、食管与吸胃。吸胃是很有特征性的结构,除环肌外,其背面和左右两侧面均着生强大的肌肉束,肌肉束的另一端附着于背板和腹板的内面。借这些肌肉的伸缩,吸胃就可缩小或扩大,以吮吸液汁。中肠十分发达,白头胸部直达腹部末端。在吸胃之后,中肠分出一对盲管,沿吸胃左右侧前行,同时左右盲管各分出4条侧盲管,侧盲管一直伸人到步足基部内;这些盲管都用来储存由吸胃吸人的食物液汁。中肠本身又在腹腔内扩大,同时还发出多数消化腺。消化腺十分发达,几乎占满腹腔,均开口于中肠,既分泌消化酶,也可储存食物液汁。正因为具备这样发达的中肠盲管和消化腺而便于储存足够的食物,所以蜘蛛饱食一次之后,便可忍饥很长时间;据试验,黑寡妇蛛就可忍饥200天之久。后肠短,背侧有一直肠囊也称粪袋,用来暂储粪便,最后经肛门排出;肛门位于腹部纺器之后的末端腹侧。
答:口器虽因肉食或草食而明显不同,但食性对消化系统影响不大。消化管始终直而不弯曲,分前肠、中肠与后肠,各部分不再进一步分化。无中肠腺。循环系统开管式,心脏很长,几乎与躯干部等长,心孔对数多,每个体节有1~2对。以气管呼吸。步足是蜈蚣的爬行器官。爬行时,尾足拖在身,不起运动作用。它是蜈蚣的触觉器官,原第一肢节已退化,只有6肢节,第一节十分粗壮,其腹面外侧有2短棘,内侧有一短棘,背面内侧也有一短棘。
答:原头部后3体节的3对附肢演变成3对口肢,即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一片下唇,另加上唇和舌,组成昆虫的口器。各种昆虫随着食性的不同而口器变化很大,上述中华稻蝗具有咀嚼式口器,这种口器最原始和最典型,见于多数昆虫中;由此演变成嚼吸式、刺吸式、吮吸式和舐吸式等各种口器。蜜蜂食花粉,又吮花蜜,其口器为嚼吸式。大颚用来嚼碎花粉和揉蜡塑巢。小颚颇长,轴节杆状,由茎节发出的外颚叶成为颇大的薄片,而内颚叶却几乎完全退化,小颚须萎缩成为2节的小突起。上唇短。下唇的亚颏和颏都退化,而前颏长大。唇舌分为中间的中唇舌和外侧的侧唇舌两部分,前者很长,左右愈合,末端形成一匙状舌瓣,后者呈鳞片状,共一对,包围在中唇舌基部的左右两侧。下唇须分为4节,基部两节扁平呈刀状,末部两节小。蜜蜂吮吸蜜汁时,一对小颚的外颚叶和一对下唇须顺着中唇舌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吸肾中唇舌在吸管内快速前后活动,抽吸蜜汁到管内,然后再转入消化管。中唇舌腹侧有一深沟,唾液由此流出,与食物混和。刺吸式口器十分细长,下唇延长呈槽状,末端有一对由下唇须演变而成的唇瓣,口器的其余部分都嵌合在下唇槽内。上唇形成食物管,大颚以及小颚的内颚叶则特化成穿刺的口针,小颚的外颚叶完全退化,小颚须短,只3节。吮吸式口器虽不能穿刺,但可吮吸花蜜等液汁。小颚轴节消失,茎节很小,小颚须也小,内颚叶完全退化,外颚叶却十分发达,左右嵌合成一条长喙,作为吮吸的食物管。外颚叶本身中空,其内腔与头腔相通。由于内腔着生多数斜走肌,喙因此卷曲。吮吸时,头陪.收缩,血液由头腔通过茎节内腔而被压人外颚叶腔内,喙也就伸直。血液流回头腔后,喙又恢复原来卷曲的状态。大颚退化。上唇很小,覆盖在喙的基部背面。下唇简单,呈板片状;有一对分为3节的下唇须。舐吸式口器:大颚已完全退化,口器主要由喙和唇瓣两部分构成。喙分基喙和吸喙,前者宽大,像—个倒置的锥体,由着生上唇的头壳部分即唇基以及小颚和下唇基部愈合演变而成;一对小颚须还仍保留,但内、外颚叶均已消失。喙可能由下唇颏的末端部以及前颏演变而来,背面中央内陷,形成一条下唇槽,内扣合上唇和舌。(不完全)
答:昆虫的呼吸系统非常发达,由多数气管组成,能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因此管壁的结构与体壁相同而反向,内面为角质膜,称为内膜,其增厚部分形成螺旋状内脊,称为螺旋丝,用来支撑气管,使之不至于凹瘪。内膜外为一层多角形扁平细胞,扁平细胞层外更有一层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底膜。气管纵横连接,形成一个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完整统一的系统。纵贯身体的共有侧、背、腹3对气管干,这3对气管干以横气管相互连接。从纵气管干和横气管发出很多分支,伸布到身体各个部分。这些分支愈分愈细,最后形成多数微气管。微气管直径不到1μm,末端封闭,其螺旋丝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这些微气管一般在体壁内面和器官表面盘根错结,但也伸入细胞之间,甚至穿透细胞。气管干或气管的某一部分有时扩大,形成气囊,囊壁很薄,无螺旋丝。由于气囊的存在,气管系统进出的气体容量可以增大。从中胸开始,直到第8腹节,左右侧气管干按节向外发出一对短气管,与外界相通;短气管的开口就是气门。气门共10对,计中胸一对、后胸一对、前8个腹节各一对。氧气以扩散的方式由气门进入气管,再到达微气管,最后透过其纤薄的管壁而直接供应给组织和细胞。微气管内的氧气被组织和细胞吸收以后,管内氧分压下降,氧气也就能从气门不断扩散进来。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也由大气和微气管内二氧化碳的分压差所引起。不过只依赖气体的扩散还不能满足昆虫氧气的需求,必须经常呼吸,以补不足。吸气时,前4对气门开放,后6对气门关闭,外界新鲜空气由前者进人体内;呼气时,前四对气门关闭,而后6对气门开放,以排出体内污浊的空气。这样呼吸一次,整个气管系统内2/3的空气可得到更新。所以说昆虫的呼吸系统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系统。
答:①蜉蝣目:小型至中型。体柔软。复眼大。触角细小。翅膜质;后翅小或消失。—对尾须细长多节,中间常有一中尾丝。具有片状或丝状气管鳃。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短命,不完全变态。如蜉蝣。
②蜻蜒目:大型。头部转动灵活。复眼大。触角细小。口器咀嚼式,有坚强的齿。翅两对,不能折叠,膜质透明,翅脉网状,多横脉。各翅均有一翅痣。尾须小,只一节。白天活动,飞行敏捷而有力,可持续飞行颇长时间,并能在飞行中捕捉其他昆虫为食。不完全变态。如黑眼蜻蜓
③直翅目:中型到大型。复眼一般大小,触角丝状,多节。口器咀嚼式。前翅为覆翅,狭而较厚,革质,休息时掩盖后翅。后翅宽而较薄,膜质,休息时折叠于前翅之下。后足发达,成为跳跃足。尾须短,几乎均为一节。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声器。雌虫产卵器发达。不完全变态。如蟋蟀、金钟儿、纺织娘、大尖头、小尖头、东亚飞蝗。
④竹节虫目:大型。体多呈棒状,少数种类扁平似叶。触角细长多节。复眼较小,口器咀嚼式。翅退化或完全消失。尾须短,仅一节。雄虫稀少,常行孤雌生殖。雌虫产卵器不明显;卵单产,散落地面。行动迂拙。以拟态著称。不完全变态。无显著农害。如瘦躺。
⑤网翅目:中型到大型。头部转动灵活。触角细长多节。复眼发达。口器咀嚼式。前翅稍厚,形成覆翅,以一弧形围限的臀叶可与直翅目的覆翅明显区别。后翅柔软,横脉稀疏,有一可摺叠的臀叶。尾须不长,多节。雌虫产卵器不明显。不完全变态。如美洲大蠊、地鳖、大刀螳螂。
⑥等翅目:小型至中型。体柔软,色浅。触角较短小,呈佛珠状,多节。复眼有或无。口器咀嚼式。翅的有无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个体无翅,有些翅不充分发育,还有些虽具2对翅,但婚飞后脱落。前翅和后翅均膜质,其大小、形状与翅脉也前后相似。尾须很短,分2节。不完全变态。如家白蚁、黑翅土白蚁。
⑦虱目:小型。体背腹扁平。触角3~5节。有复眼而无单眼。口器刺吸式。胸节完全愈合。无翅。缺尾须。不完全变态。为人类和哺乳动物体外寄生虫,终生寄生,吸食血液。如人虱,除吸食入血外,还可传播斑疹伤寒等疾病。
⑧异翅目:本目昆虫统称椿象或蝽。小型至大型。触角3~5节,一般4节。复眼大,单眼2个。口器刺吸式,呈长喙状。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不等质,基部革质,坚实不透明,末部膜质,柔软透明。后翅全部膜质或退化。后胸有臭腺,遇敌害时放出臭气,故俗名放屁虫。无尾须。不完全变态。不少种类为农业害虫,吸食作物液汁,如麦蝽、仰泳蝽、桂花蝉。
⑨同翅目:小型至大型。触角短或长,节数因种类而异。复眼发达,单眼2或3个。口器刺吸式,呈喙状。翅2对,某些种类的部分个体无翅。前翅膜状均质,停息时叠于体之左右两侧,呈屋脊状。后翅也膜质。无尾须。不完全变态。吸食植物液汁,严重危害农作物。如蚱蝉、蚜虫。
⑩脉翅目:小型至大型。体柔软。触角发达,呈丝状,多节。复眼大,常有3单眼。口器咀嚼式。2对翅大小几乎相等,均膜质,无臀叶,翅脉多而呈网状,停息时置于腹部背面呈屋脊状。尾须一节或无。成虫取食或不取食。幼虫肉食性,捕食其他昆虫。完全变态。常见如草蛉。
鞘翅目:小型到大型。体坚硬,有光泽。触角多样,一般10~11节。除穴居种类外,通常有复眼;多缺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其背板宽大。中胸远较后胸小,前者背板呈三角形,露出在左右鞘翅基部之间,称为小盾片。前翅特化成鞘翅,角质,坚厚,形如刀鞘,无明显的翅脉,飞行时不起推进虫体的作用,停息掩护后翅和腹部,在体背左右相遇而不相叠,其间留有一条直线形的鞘缝。后翅膜质,较长,用以飞行,停息时摺叠于鞘翅之下。无尾须。完全变态,少数种类水生。如龙虱、米象、七星瓢虫。
蚤目:小型。体左右侧扁,坚韧。触角短,3节。无复眼,单眼一对或无。口器刺吸式。无翅。足适于攀缘和跳跃,尤其后足,特别发达,弹跳有力。无尾须。完全变态。全部是鸟兽和人类的体外吸血寄生虫;幼虫栖于宿主居所及其邻近地面,以有机碎屑为食。如人蚤。
双翅目:小型到中型。触角细长多节、或短而9、3节、复眼通常颇大;单眼蚊类大多无,蝇类一般3个。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翅膜质,用来飞翔。后翅特化成平衡棒;蝇类的平衡棒隐藏于前翅基部的翅瓣下。尾须无或有。完全变态。如库蚊属(家蚊属)、按蚊属(疟蚊属)和伊蚊属(黑斑蚊属)。
鳞翅目:全身被鳞片,尤其在翅上特别密集。鳞片由体表的毛演变而成,是色彩的载体;通过鳞片的组合,使翅带有各种不同颜色和斑纹。触角多节,形状多样。复眼大,单眼一般2今。口器特化成卷曲的长喙,用来吮食花蜜。但很多种蛾类口器退化,不摄食。两对翅扁平,前翅较后翅大。翅脉稀少,特别是横脉;前后各翅均有一大的中室。飞行时,前后翅连在一起活动;静息时,两对翅蝶类竖直上举,而蛾类则分展左右或向后平置,叠在腹部背面。有退化的尾须。完全征变态。如菜粉蝶
膜翅目:小型到中型。触角形状多样,但大多弯曲呈膝状,一般雌虫13节,雄虫12节。一对复眼大,另有3个单眼,无翅个体缺单眼。口器嚼吸式。两对翅均膜质;翅脉少,尤其横脉。后翅较小。因后翅前缘有翅钩列,可和前翅的反卷后缘钩连,飞翔时前后翅同步活动。静息时,翅平展于腹部面。无尾须。完全变态。如蚂蚁、蜜蜂。
答:本门动物种类繁多,数量浩大,分布广泛,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依据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可分有益和有害两大类,但这样划分是相对的,例如蝎子和蜈蚣都会分泌毒液,咬螫伤人,而另—方面却可作为药材,医治疾病。有益节肢动物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各方面:
①供人类食用,尤其甲壳纲中的各种虾蟹,不仅滋味鲜味,营养价值也高;
②提供工业原料,例如家蚕,目前世界上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工饲养,年产蚕茧约800万担,蚕丝约5万t,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首位;
③作为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例如鲱鱼、大黄鱼、小黄鱼以及带鱼等都以桡足类作为主要食饵;在淡水水域中,桡足类、枝角类以及昆虫幼虫对鲢鳙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和成鱼也有重要的饵料意义,特别是枝角类,我国渔民自古以来就称为鱼虫;
④完成植物的传粉作用,油菜和多种果树都是虫媒植物,借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否则不可能结果;
⑤抑制害虫,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不少昆虫食害作物、果树和森林,称为害虫,而害虫又被肉食性蜘蛛和其他昆虫所食,如上述金小蜂抑制棉红铃虫等;
⑥制成药物,节肢动物本身或其产品可以制成药物,防治疾病,如蝎子、蜈蚣、地鳖等。鲎的血液具有超微量的敏感性,可制成试礼快速而简便的检测内毒素和热源物质。
有害节肢动物主要的危害有两方面:
一是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凡可引起疾病的生物统称病原体(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由其余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则称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二者的病原体本身都缺乏移动能力,须借外力传播,特别是昆虫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传染病的2/3均通过昆虫媒介,例如虱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和战壕热。
二是严重危害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等,特别是有害昆虫每年夺走我们大量的粮食、瓜果和木材。在旧中国,害虫猖獗,尤其飞蝗,危害特别严重。蝗灾自古以来,和水、旱灾一起,成了威胁我国人民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飞蝗分布很广,出现在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区,东起苏鲁海滨,西至陕西的渭水流域、包括江苏、安徽、河北、山东、河南、山西以及陕西的一部分。在大发生年代,飞蝗成群高飞,遮天蔽日,降落以后,则漫山遍野,抢食芦苇以及玉米、高粱、粟、穗、大麦、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作物的地上部分几乎全被吃光。这些食物缺乏时,也吃其他农作物,甚至树叶。蝗灾严重的地区,赤野千里,饿莩载道,惨不忍睹。从纪元前707年开始,直到1917年清皇朝覆灭,在这封建统治的2千多年间,平均每3年就发生一次蝗灾。1917年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蝗灾有增无减,几乎每年都发生,其中以1929年和1938年的2次为最严重。在飞蝗大发生的1929年点江岸边的大群蝗蝻直趋沪宁铁路的下蜀车站,路轨堵塞,火车停开,商店关门,只开小洞营业1938年的一次蝗灾扩及9省一市265县,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视治蝗工作,整治杂草丛生的飞蝗孳生地,使其变为万倾良田,基本消灭了蝗灾。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