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不负如来不负卿

姚敏 著 /

神秘师兄 上传

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一部:少年时终于知道在哪里

章节字数:4569时间:08-03-0217:05

第二天一早就拔营我的身体已经恢复过来了我吃人家住人家的,所以就想帮个手可是我的实践能力跟理论水平不能比,又听不懂,在收拾帐篷时帮了不少倒忙好在那群男男女女都很和善,搞砸了也不说当然,就算说了我也听不懂

他们为了方便我这个多出来的人,空出了一匹骆驼,可是我的汉服袖子宽大,到脚踝的裙脚扯着,根本上不了骆驼以为会到秦汉,所以我就一身典型的汉代裙服我看着中看不中用的裙摆,对小和尚扯一个苦笑

他温 和地笑笑,对那个年纪大一点的女人叽叽咕咕地说了一通不一会儿就拿来了一身她们的服装我换上衣服,有点大没办法,谁叫这些人身型普遍大码呢左肩窄袖右肩裸露,袍子到膝盖,前开襟,下面是灯笼裤,及膝的高统靴,呵呵,还挺时髦的汉代女子谁敢穿露肩装?最重要的是:上下骆驼很方便清晨的沙漠还是很冷冽,小和尚体贴地给我拿来一块披巾

数了数,这支队伍一共有近六十个人,连我在内只有五个女人除了那个小和尚,其余五十几个男人都是军人模样,配有重型武器——长长的佩剑看他们的神态,都以那对出家的母子为中心

我还真有点纳闷,就算是见过带侍从的和尚尼姑,也没见过带一小支军队的和尚尼姑再看他们举手投足间那股抹不去的气度,这两个人身份肯定不一般由于小和尚是一群人里汉语水平最高的,他的美女 妈妈汉文远不如他,我就经常跟他骑在一起探听情况

沟通虽然艰难,但还是了解了不少情况

我问他知不知道中原汉人的王朝是谁当家作主他想了半天发出一个类似于QIN/QING的音那就应该是秦了,肯定不可能是清专家组说这个机只能对两千年左右的时间产生共鸣

我又问他哪里学来的汉语,他比划了半天我明白了一部分,是两个汉人师兄在曲子时教他的小和尚腼腆地说他只学了几个月,而且已经五年没讲过汉语了,所以讲得很差

我吃了一惊他看上去怎么也不可能过十六岁,那说明他是在十或十一岁时学的那么小的年龄,五年不讲,还能有现在的水平,记忆力还真是不凡我大学选修过德语,两年不碰,现在只记得ICHLIEBEDICH(我爱你),让我跟德国人对话,肯定是鸡对鸭讲

由于降落在大漠里,我能联想到的地方不是西域就是蒙古所以我再问小和尚知不知道丝绸之路,他没听懂但当我解释丝绸茶叶从中原汉地卖到大食今阿拉伯诸国,波斯今伊朗,大秦今罗马时,他就开始点头了他说曲子就在这条路上听他这么一说,我好像看到了希望之光

之后我拼命回忆跟丝绸之路有关的地名,焉耆,鄯善,疏勒今疆喀什地区,楼兰,和阗今疆和田,高昌今疆吐鲁番地区,乌孙今疆伊犁地区,敦煌……有些他想一想,回应我一个类似的发音,有些却很茫然当我说到龟兹时,我突然停住曲子?龟兹QICI,音丘慈,今疆库车这两个发音很像,他该不是丝绸之路上文化最发达最举足轻重的国家——龟兹来的?

我看着他,再念一遍龟兹,他想一想,点点头,指指自己天啊,我终于搞明白我在哪里了我穿到了西域秦代的西域

那么我碰上的这群龟兹人,就是吐火罗人记得读过资料说龟兹人的祖先是大月氏人,又称吐火罗人长颅、高鼻、深目、薄唇,而且是白皮肤,是原始印欧人种吐火罗人在公元前一千年结束流浪生活,在库车,焉耆,吐鲁番一带定居下来我在疆旅游时去了不少博物馆,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干尸,三千多年前的干尸依旧保存完好,脸型上很容易看出欧洲人的特点,最有名的就是楼兰美女 不过大概是因为龟兹位于丝绸之路要冲,各种人种杂居,混血而成的龟兹人比现在的印欧人种脸圆些

兴奋之后我马上沮丧起来秦代的西域记载寥寥,只有《汉书》有“西域传”汉人记忆中的西域历史从汉武帝开始:张骞通西域,和亲乌孙,驻军屯田,跟匈奴你争我夺了几百年不过知道了我到的时代是秦,还是很期待我得赶紧到长安去,说不定能碰上秦末那场大动乱,见识一下那些如雷贯耳的人物

我再次表达了思乡心切想赶紧回长安,小和尚沉思一下,说可以安排不过路途遥远要一年才能到并且战乱纷飞,很是凶险

嗯?已经开打啦?那我就不能耽搁了我开心地连声说没关系,他奇怪地看我,浅灰眼眸中满是诧异我不知怎么跟他掰一个女生为啥对战争这么感兴趣,只有呵呵傻笑

这么着聊,就近中午秋天的正午陽光仍是火辣,我把披巾裹住头防晒小和尚则把僧袍翻下,将右肩裸露出来,麦色肌肤在陽光照耀下泛着年轻健康的亮泽这种露出右肩的僧服,是天竺和西域僧人的普遍穿扮后来佛教流传到中原,僧服形式就改变了这是因地制宜的缘故,因为印度天热,西域又因地处沙漠戈壁,温 差很大这样早晚披上,中午露肩的衣服,适合这里的天气

然后看到他的脸渐渐绯红,眼睛飘开不再看我这才意识到我盯着他的僧服看了太久,不禁讪讪这种样式的僧服我只在壁画里见到过,看到有真人穿,就下死劲地瞧,连礼貌都忘了不能告诉他我是在研究,只好又呵呵地笑着掩饰

到达一小片胡 杨林,我们休整一会侍从们早就支起简易帐篷,拾来干胡 杨枝烧面汤当热呼呼的面汤就着西域的压缩饼干——馕下肚后,整个人舒服得直犯困那对母子吃完了就在帐篷里念经,膝盖上摊一卷经书我好奇,凑过去看,结果吃惊得跳起来

那经书写在丝绸上,文字非常奇特,应该是字母文字,排列着很多像正写还有横写的8我虽然不认识,可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这种文字应该是失传已久的吐火罗文是借用印度婆罗迷字母发展出来的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印欧语言,到现在都还没有全部破译出来

我激动得趴过去一把将小帅哥膝头的经书拿起来,嘴里喃喃若狂:“天哪,这是吐火罗文,吐火罗文哎”要是能把这完整的经卷带回现代,那该多有研究价值啊

美女 尼姑皱了皱眉小和尚起初被我吓了一跳,听了我的话奇怪地问我:“你认识?这是龟兹文,不叫吐火罗”的e6

哦,对了,“吐火罗”的叫法是德国人命名的,眼前的龟兹人当然不会用“吐火罗”称呼自己的语言只不过在现代,大家都已经接受了这个叫法我讪笑一下,紧盯着那些像8一样扭曲的文字,为自己发现了活生生的吐火罗文雀跃不已

我是研究历史的,能重听已亡失的语言,这个历史价值有多大,简直不可估量为了能破译已死的文字,有多少语言学家倾其一生在残纸故堆中寻觅十八世纪法国的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解开了几千年的谜团 ,结果青史留名而目前解读出的吐火罗文并不完整,所以如果我能读吐火罗文

我一把抓住小和尚宽大的衣袖:“求求你,教我吐火罗,哦,不,龟兹文”

他先是一愣,然后答非所问:“你识汉文么?”

换我发愣了:“那当然”

他转头跟美女 尼姑讲了一通美女 尼姑看了看我,回他几句两个人叽叽咕咕地讲话,让我心里越来越没底正在担心可能会遭到拒绝时,看见他回头对着我,浅灰眼眸中带些许顽皮的笑意:“我可以教你,不过你要教我汉文”

我嘘出一口气,原来是等价交 换,这样也好

“当然可以”犹豫了一下,又补充,“不过我对佛经不熟,但是教汉字,讲论语诗经左传战国策啊还行”

我是学历史,不是学佛学的佛教史还能讲点,但具体到经律论佛教三藏,我可是七窍里通了六窍——一窍不通现在有点后悔,早知道穿过来会跟僧人为伍,我就应该多做点佛学方面的功课

“不用佛经,你说的那些就可以”他看起来很开心,眉梢眼底尽带着暖暖的笑

突然想到,中原的佛经都是从梵文和西域各国文字翻译过去的,他一个龟兹僧人,用的着向我学汉语的佛经么,汉僧向他学还差不多

那天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这对母子在中午那顿过后就不再进食古人只吃两顿饭,僧人则为严格我记得僧人的确是过午不食向他打听,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告诉我,戒律规定,从早上到中午这个时段可以进食,过中午一直到第二天的早晨,就不能再进食

而定这条戒的原因,是因为一位佛陀弟子在傍晚时乞食,由于光线不明,一个孕妇以为他是鬼魅,惊吓过度而导致流产,所以佛陀才制定此戒但是对于生病的人,或劳动的人,为了维持体力必须要进食,所以还是可以用晚餐

我点点头心想,佛陀时代,多半是禅坐,体力消耗不大,所以过午不食没有问题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都是吃晚饭的是因为在中原,僧人大多要在田里劳动,所以修改了这条戒律可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因地制宜地改变戒律,也体现了佛教的灵活性,难怪能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

观察了他们吃饭,再看喝水,也很有意思侍女们用一个网兜一样的东西,先过滤,然后才递给他们我刚开始以为沙漠里取的水有杂质,盐碱味比较浓,所以要过滤一下但看到自己喝的水却无须过滤,便有些奇怪了

他再磕磕巴巴地向我解释:僧人喝水要过滤是为了防止喝水时将水中生物一并喝进肚子,造成无意间的杀生所以,按戒律规定,僧人必须随身携带过滤网,不带滤网不得离开居住地过二十里

他这番解释后我便即刻想起,玄奘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曾将皮囊里的水打翻,差点渴死而他之所以会将珍贵的水打翻,就是因为太遵守戒律,要严格过滤水

晚上我坐在帐篷外的篝火边做考察笔记,将这些见证到的都记录下来头顶,漫天星斗璀璨,在深蓝天幕中点点闪烁

我在21世纪的疆也在深夜仰望过这干净无垢的天空,那时的我,也曾想到过古人是否如我一样注视过同一片天而我现在看到的星夜,会是千年后我仰头看过的那片纯净么?这个问题,让我陷入沉思,却百思不得其解是平行空间里的两个我,在同时仰望苍穹么?我,之于我,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

--------------------------------------------------------------------------------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文里讲到的吐火罗语:“吐火罗”Tocharian的叫法是两位德国学者Sieg和Siegling于1908年解读并命名的,分为吐火罗A和吐火罗B而我国研究者多采用“焉耆语”这个概念称呼吐火罗A,多用“龟兹语”称呼吐火罗B

对僧人来讲,水分三种:一种叫“时水”,即当时就可以取用的水,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所谓“僧带六物”,这六件东西之中就有滤水器;另一种叫“非时水”,即非当场饮用之水,但也必须滤过,放在备用的容器中,预备将来需要的时候喝;第三种叫“触用水”,即一般认定为干净的水,用来洗一些东西,如钵盂,手和脸等

有朋友看文时提出:秦代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认为小春写错了小春很感激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的确佛教是汉代才传入中原但请大家看仔细些,这里的背景是西域,而佛教,早在公元前2-3世纪就已经传到了西域何况,随着文章的展开,大家就能看出,时代背景甚至不是大家熟悉的秦所以,请有此疑问的朋友耐心看下去好么?谢谢

查看更多